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汇的重要时刻,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特别策划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线上)》今日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自筹备以来,获得中俄两国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热烈响应。通过定向邀请和公开征集,共计收到作品200余件。经严格评审,最终入选作品于2025年9月4日至6日通过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分三期进行线上展出,依次呈现“抗争与牺牲”“胜利与传承”“和平与共生”三个篇章。展览通过艺术视角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致敬无畏牺牲的英雄先烈,传递胜利的荣光与历史的启示,并寄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待。
艺术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跨越国界、沟通心灵的桥梁。本次展览不仅再现了中俄两国人民携手抗击法西斯的光辉历程,也进一步深化了两国文化交流与友好情谊。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些凝聚创作激情与历史思考的作品,让抗战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在中俄人民之间薪火相传。
本次展览由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天津市彩塑艺术研究院、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协办。
雕塑讴歌了奥廖尔地区的共青团英雄。青铜材质的庄严造型象征着士兵们的勇敢与不屈的英雄气概。作品刻画了两位并肩作战的士兵:其中一位身负重伤,双手已然无力,但另一位战友毅然从他手中接过飘扬的战旗,继续引领队伍冲锋陷阵。旗帜在此不仅是战斗的信号,更是信念与牺牲精神的象征,彰显了青年一代前赴后继、用生命守护祖国的崇高品格。
雕塑作品以太行山脉为创作载体和元素,在构图上将抗日军民群像与太行山山体融合。利用山体起伏营造层次感,以群像的疏密、动势,构建“山魂护佑、军民奋战”的空间叙事,再现太行儿女投身抗战的壮烈场景,战士、群众身姿各异,展现坚定信念与战斗力量,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体悟历史厚重与精神力量。借山之雄浑喻民族脊梁,铭记太行抗战历史,传递军民一心、浴血奋战的精神,使观者在艺术感染力中,回溯那段烽火岁月,感悟先辈抗争的热血与担当。通过再现太行抗战军民风貌,传承红色基因,展现党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历程,为“光辉历程 时代丹青”主题创作添彩,以艺术之姿铭记历史、礼赞英雄,作品有别于表现战争题材作品的叙事性语言方式,力求以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传递英勇伟大的太行风骨和民族精神。山体背部镌刻《在太行山上》词曲,并以当代创新思维设置红外感应装置:使观者驻足凝视时,经典旋律环绕回响,以剧场性的当代理念将烽火岁月中的歌声与当下时空交叠,唤醒集体记忆的共鸣,努力实践主体性创作的当代性表达,唤起人们续写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时代颂歌。
А.С.Коробцов(莫斯科艺术家联盟)雕塑《勒热夫苏联士兵纪念碑》
雕塑通过具有张力的动态构图,将多位红军战士与普通民众挑担、推车、持枪、赶牛等共同行进姿态凝结为向历史纵深处推进的磅礴力量。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通过高低错落的肢体语言与方向统一的动势,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饱经风霜的身形与武器刻满征途的印记,每张坚毅的面孔都折射出同仇敌忾的民族精魂,诠释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的著名论断。作品既是对抗战时期全民皆兵历史的艺术重述,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集体主义基因的当代表达。
作品以参与武装运动的劳苦农工形象为主体,刻画了经历红军引领和喜报传来的精神洗礼后,苦难与沧桑浇筑的沟壑满布的面孔,焕发出历史新时代来临的欣悦。画面构图简洁中求凝练,以双人物组成的S型为主线,延展至右上背景的赤色藤蔓与山野乔木,烘托出我党从人民、从故土中来,以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星火燎原,带领全国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作品的另一层寓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否从人民中来,是我党的治世法宝之一。
Греков Александр (彼尔姆绘画、雕塑与建筑学院)《第一辆KV 1坦克》
上一条: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智启未来”成功入选2025年天津市全域科普品牌
下一条:金秋追梦青春季,奋楫扬帆向未来 ——首届“王桂儒”奖学金颁奖典礼暨天津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举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俄美术作品展线上开幕
金秋追梦青春季,奋楫扬帆向未来 ——首届“王桂儒”奖学金颁奖典礼暨天津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举行
天津大学师生热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图集 天津大学干部师生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